原型制作过程中的误区,如何​提高原型在设计思考过程中的使用价值!


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们都希望能够通过创新发掘新需求,让自家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有针对性的满足用户真实需求和使用习惯,让自身的品牌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在这样的需求激发下,对设计思考这种有针对性的高效创新工具的需求越来越多。

熟悉设计思考的朋友都清楚,设计思考包括:探索机会、理解洞见、发想创意、呈现概念以及实现体验5个环节。笔者观察过很多的孵化器和加速营举行的设计思考工作坊,对于前3个环节的操作各家各有特色。唯独在原型制作阶段非常一致的,要么选择忽略,要么一笔带过,让参与者自行发挥,可能很多人认为原型制作的原则过于简约或者自信参与的人更专业,没有必要强调原型。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那些做过原型的活动中,参与者当中尤其是第一次参与的人,往往手忙脚乱。虽然参与热情高涨,但大多数参与者不了解应该如何运用自己制作的原型进行测试,也就是更不会在活动后根据这个原型去做迭代。也就是说,非常遗憾参与者制作的原型对迭代没有指导作用,甚至他们说不清楚为什么要迭代,知迭代是设计思考或者说创新行为的重要基础原则。

现在,笔者在企业中从事创新顾问工作,在企业中这种情况要好很多。因为企业有产出要求,参与设计思考活动的员工一定会想方设法完成原型制作。并且保证原型的结果,可测试,有报告,有产出。

但是在过程中笔者仍然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在企业中的专业人员,例如工程师和设计师在制作原型阶段仍然会问:“我应该怎样做?”,因为他们很难理解原型制作和平时的设计开发工作的内容有何不同。

面对这些问题,在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前,必须阐明笔者对设计思考过程中原型存在的意义与理解。

在设计思考过程中,你会产生数百个,甚至上千个想法。无论多寡,这些创意点子实际上都是基于对用户的观察和思考得到的假设。为了证明这些新想法是有价值的,首先通过使用者测试进行观察和判断,从中提取需要改进的地方,再通过迭代进一步优化,并再次做使用者测试进一步迭代。

设计思考的完整逻辑就是这个不断迭代,不断测试的循环,直到创意得到有效的证明为止,可以说不断迭代是设计思考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迭代靠什么?测试靠什么?笔者认为这就是原型存在的意义。原型是设计思考前三个阶段的总结和展示,并通过使用者测试对创意做进一步的优化和处理。

这里有一个忽略原型意义的反面例子。Segway公司发现在行人步行和汽车驾驶之间有一个“机会区域”,但是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和验证问题的大小,而是决定用一种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当产品进入市场时,他们已经做出了太多错误的假设,如果他们在一开始时与真实用户进行了测试,他们就会将这个解决方案抛之脑后,转为解决其他问题。

既然原型如此重要那为什么人们觉得原型的制作规则太简约,但却在制作的时候手忙脚乱呢?为什么很多人即使制作了原型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做测试呢?关于这些问题笔者想分享一些做原型的思路,以供大家参考,这些内容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分享笔者理解的关于“丑、粗、快,就地取材,用手思考”原则的真实意图;第二部分是笔者在做原型时会用哪些要素来指导制作原型并利用这些要素评估原型是否有效。

首先规则的简约并不代表规则的简单或者无序,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为什么“愈丑愈好,不需美化;愈粗愈好,不需精雕;愈快愈好,不需细琢;就地取材,能体验就好;用手思考“。

设计思考活动的参与者可以从”棉花糖挑战“这个活动中体会到关于这些原则的运用内在逻辑和所能达到的效果。在活动中大家可以感受到运用这些原则可以让团队所有成员聚焦于当下的任务,并在项目中最大限度地融入所有成员的智慧,你可以保证每个参与项目制作的人都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

用手思考就是运用同理心的洞见做设计,只有具有这种同理心的人亲自做出的原型才能够洞见客户真实感受,将关怀传递给客户。用手思考就是在身临其境做设计。

为什么要快呢?快速制作原型的目的是为了在规划好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去尝试不同的想法,而不必过早的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想法,尤其是项目早期,通过快速的将尽可能多的方案制成原型,并进行用户测试来比较哪个更好。早期制作的原型目的就是为了找出并确认你的团队关注的是正确的用户问题。

“丑和粗“在笔者个人的理解中这是对原型真实程度的描述,我们可以称之为保真度。影响保真度的要素有:视觉精细度、功能涵盖的广度、各个功能的深度、用户的交互体验真实度(另有一个被一些书籍提到的数据模型,因为在项目中还未真实接触,所以仅仅是提及)。

比如丑,就属于视觉要素,并不是说真的要丑,而是说视觉精细度可以粗,可以忽略。而粗既可以是视觉上的粗,也可以是功能和交互的粗。在具体使用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匹配的保真度来制作原型。例如一个设计思考工作坊,2—3天的旅程就比较适合制作一个低保真模型。

根据实际情况制作原型,就需要运用一些要素来指导和规范原型的制作过程,这些要素包括:时间要素、对象要素、保真度要素,以及用户使用流程这些要素可以让原型更好的发挥作用,帮助团队完成创新。

时间要素

一个完整的项目时间周期不会短。从战略定位到项目实施,设计思考在哪个环节介入,什么时间介入对制作什么样的原型影响很大。一般来说越早期的项目对原型的保真度要求越低,原型数量越多。原型制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测试假设,找出那个正确的问题。这些低保真度的原型在完成测试之后也就完成了使命,不需要留恋。到项目中后期则情况正好相反。

对象要素

对象要素非常有趣,传统的看法认为原型就是用来让用户测试的,但真实情况是不仅仅只有使用者需要理解原型。在项目流程中你的原型会被拿出来反复讨论,而且讨论的对象也不仅仅只包含使用者,你的对象也包括了利益相关者,决策层、管理层、投资人等利益相关方,还包括同事、客户、软件开发者、工程师,以及制造商等。

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你要选择适当的保真度原型应对不同的对象。所以你需要时把握原型呈现的状态,确保达到讨论对象能够理解的程度,以便将讨论的问题聚焦于你的对象关心的部分,并对项目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你要选择适当的保真度原型应对不同的对象。比如对于投资人,你可以提供一个中保真度的原型来讨论关于项目的投资问题;比如同事可以用低保真原型讨论问题;对客户用高保真原型讨论生产或销售等。

保真度要素

保真度要素前面已提及,这里强调另一个概念,叫做混合保真度。混合保真度模型通过对每个保真度要素分别选定不同的保真级别,将收到的用户回馈集中在某个特定的部分,这样可以保证专注,节省时间和精力。混合保真度原型非常适合根据项目目标做决策的原型测试方式。例如以探索假设作为目标原型适合低保真原型;以交流为目的的适合中低、中高和高保真度原型;以优化现有产品为目的适合中低、中高保真度原型;mvp最小可实现原型的制作适合中低保真度原型等情况。这些举例在项目中会经常遇到原型的制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控制保真度。

用户使用流程

最后一个要素是流程要素,笔者建议无论你的用户是商业用户还是大众用户,在你制作原型之前都先制作一份流程图,它可能是用户使用流程图,也可以是用户交易流程图,服务流程图等等,要保证它和你的创意还有应用场景相关。当你对如何去做原型一片模糊毫无头绪的时候一份流程图可以是一切工作的开始,最基本的低保真原型至少包含一份流程图。

关于原型运用提升效率的真实案例:

1.某大型科技物流企业的董事长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非常模糊的想法,一开始团队成员无法明确需要关注的问题核心,后通过制作原型的方式同领导层交流,让他们明确了公司领导关注的重点,并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保持聚焦这个核心焦点,最后项目顺利实施。

2.深圳大学某团队,成员都是学生,非智能硬件对口专业,通过运用设计思考对项目原型反复迭代,最后在一项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冠军。

参考数据

prototyping for Designers : Developing the Best Digital and Physical Products .

设计思考手册 斯坦福创新方法论

原型设计:实践者指南